我的英译作《发廊情话》发表(附诗:博海泛舟)Love Talk at Hairdresser's

我英译的王安忆的得奖小说《发廊情话》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享有国际声誉的《译丛》(Renditions) 半年刊 于2016年秋季第86期发表。 《译丛》历史悠久,是文学翻译界享誉的学术性汉译英翻译刊物,早在中国文学为世界所瞩目之前已经开始了耕耘,由宋淇先生于1...

Friday, March 16, 2018

译诗三首感诗缘

学、写、译诗两年多,觉得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个有趣的命题,两者之间是什么性质的关系?明星与粉丝一吟一听以明星为中心粉丝包围的圆形关系?倾诉者与知音水平型的平等交流?主导者与追随者自上而下的垂直型关系?精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审美观相同的同行共旅的灵伴两个圆圈互有交接面的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多长?在两者共存的空间中是谁在掌舵?诗人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读者?读了些外国诗尤其是现代诗,发觉诗人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各种各样,翻译三首美国现代派诗人的诗,管中窥豹,不仅可以发现观点的不同,也可以淋到一点毛毛雨,对诗人的性格肖像和人生理念产生点感觉。


美国现代诗派的源头可以从惠特曼(Walter Whitman)和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看起,他俩是一颗大树上两支反向生长的主枝。说他们是属于同一颗大树,是因为两者都打破传统勇于创新;说他们是反向生长的主枝,是针对他们的写作风格如何定位与读者的关系而言。狄金森属于宁缺毋滥,对读者很挑剔,差不多就是只跟知音交往的那种;惠特曼则张开怀抱欢迎各种读者,属于人人爱我我爱人人那种。其他现代派诗人或多或少可以归为偏惠特曼或偏狄金森型。

我翻译的三首诗分别属于三位诗人:麦克雷须(Archibald MacLeish)、尼代科(Lorine Faith Niedecker)和考尔曼(Cid Corman)。我没有选择翻译两大领军人物的诗,一是觉得自己水平不够,狄金森的诗对我而言属于最难翻译的一族,她的文字如此凝练且典故林立以至很难用简洁的语言把所有意思都表达清楚;惠特曼的跨越面广且诗长,其代表作《草叶集》是诗长句长,要翻译好他的文字,得有个天长地久的计划。

读诗,从中去感觉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这对我而言是管用的,可以让我根据读诗的感觉来确定与作者所应该保持的心理距离,鉴别幻觉和错觉的影响以及其中的文学和美学意义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更有趣的是看看自己站在哪一边。如此观与感,目的一是学习、二是为了增进对诗人和作者的了解以利于网络时代博友之间相互交流的顺溜。

Ars Poetica
诗艺
by Archibald MacLeish
[美]艾齐伯德。麦克雷须作
英译中:牛娃娃



诗应是可触抚的默音
彷佛是果实的滋味和圆形。



诗应该无声胜有声
就象拇指上那颗古老指环沈默中彰显功勋。



A poem should be palpable and mute
As a globed fruit



Dumb
As old medallions to the thumb





Silent as the sleeve-worn stone
Of casement ledges where the moss has grown –



A poem should be wordless
As the flight of birds



A poem should be motionless in time
As the moon climbs



Leaving, as the moon releases
Twig by twig the night-entangled trees,

Leaving, as the moon behind the winter leaves,
Memory by memory the mind –



A poem should be motionless in time
As the moon climbs


诗不应陈述现实
  而是心灵的显示。

话尽所有的人间沧桑
于一处荒凉的门庭、一枚落红的哀伤。



咏叹不朽的爱
于青草依依、两心相印如金日银月高悬瀚海──



诗不应以惯常俗式传言播意
而是让人历经内心感悟的真实。

©H.L.Glennie


A poem should be equal to:
Not true



For all the history of grief
An empty doorway and a maple leaf



For love
The leaning grasses and two lights above the sea –


A poem should not mean
But be



美国现代派诗人艾齐伯德。麦克雷须(Archibald MacLeish,1892年5月7日--1982年4月20日),普利策诗奖三度得主,这位多面手还是律师和剧作家,曾获得东尼剧作奖。《诗艺》这首诗所崇尚的诗人和读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共同经历”一种心路,尽管不同的读者念同一首诗经历的心路可能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文字已经做到了为读者提供一条共同经历的心灵之径。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观念,在这里,诗人说什么、读者是否理解诗人的真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读者能够从TA所理解的“共同经历”中产生共鸣,也就是说,读者只要相信TA所理解的是真意就行了。诗通过文字转化成一种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情愫,幻觉甚至错觉构成了引起读者共鸣的重要成分。诗体现人所经历的情感但又高于人们通常感受的情感境界,因为诗是艺术。

You Are My Friend
你是我的朋友

by Lorine Niedecker
[美]罗林。尼代科作
英译中:牛娃娃



你是我的朋友
带给我甜甜的香桃
也从高枝叶上给我采来酸酸的红莓


             你提着
©H.L.Glennie

You are my friend--

you bring me peaches
and the high bush cranberry


    you carry

my fishpole you water my worms
you patch my boot
with your mending kit

    nothing in it

but my hand


罗林。尼代科 (Lorine Faith Niedecker,1903年5月12日 – 1970年12月31日) ,美国诗人,诗的风格属于现代派中的支系--客观主义诗学派的唯一女性,客观主义学派是现代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为庞德等。该派强调诗体作为一个完整结构的统一性,而非意象派所推崇的诗体由各种意象而构成。

尼代科的这首诗性感、凝练,有种物质性的实体感却充满隐喻(隐喻似乎有悖客观主义的宗旨,可文字毕竟是客观的符号,连客观主义者也逃脱不了文字的象征意义。)她给我的印象是性格非常孤独,孤独得有点自得其乐,好像什么都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那样。她这首诗里表现出来的对于读者的态度差不多就是“有没有你都无所谓。” 谁才是她真正的朋友?她自己的手。她的手能够写诗、制造神奇,有没有朋友、读者、爱人都对她没太大影响,因为她有她的手。说实话,读她这首诗,先是让我一愣,接着是令我哈哈大笑。


It isn’t for want
少不了你

by Cid Corman
[美]希德。考尔曼
英译中:牛娃娃



醉翁之意不在于
要说几句什么--
要告诉你些什么--



©H.L.Glennie


It isnt for want
of something to say--
something to tell you--
something you should know--
but to detain you--
keep you from going--

feeling myself here
as long as you are--
as long as you are.



美国诗人考尔曼(1924年6月29日--2004年3月12日),风格属于客观主义诗学派,著作甚丰,也翻译过日语诗和中文古诗,尽管他中日两种语言都不通。他这首诗显现出的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最以读者为中心的,他必须有读者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作为读者,考尔曼的诗最令我感动,“我”居然如此重要!“我”一定会好好写点评,要是他在世时就有新浪网而且他开博客的话:)。



三个诗人比较下来,罗林。尼代科显然是最狄金森型,或许比狄金森更冷,她与读者距离最远,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线性关系。尼代科很独立,吾手即是诗,你若读不懂,那是你的事,我照写我诗,表达诗人的意愿更重要。



希德。考尔曼虽然总体上被列为狄金森派,但在这首诗上显然是惠特曼型,他没有读者不行,属于水平型线性关系。考尔曼更注重形式,即读者是否在诗人的视觉中,可以想象他写作时会有读者的形象在他的脑海中。



麦克雷须居中,诗缘观介于惠特曼和狄金森之间,属于两个圆圈有交接面的关系。麦克雷须注重诗人文字给读者的感受,似乎不急于求成,更关注文字的永恒性。对他来说,诗的存在是因为永恒的文字,而不是读者,但文字的永恒却取决于它是否有让读者“共同经历”的能量。至于他如何定义“他的读者”,又是一个比较流动的概念,从他的这首诗看,他制造了不少反论,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可能有点不可思议,看来他也不急于扩大“他的读者”群。



译完这些诗,我还是拿不定主意自己在认同诗的两大主体关系的观念方面该投狄金森派一票还是投惠特曼派一票,说实话这个问题很可能是个无解,美国诗史到了语言学派的派里尔曼(Bob Perelman)写的诗"Chronic Meanings",差不多需要读者作填空了。这看似很惠特曼型,可读者要是看不懂他的诗就没法作填空,而他的诗偏偏又是不容易看懂的,所以这是狄金森型中的惠特曼型,从两个圆形来说是大圆包小圆。如果非要我投一票,我就只好投给麦克雷须了,但问题是他的那个所谓“共同经历”类似我们常说的共鸣,共鸣来自心,读诗即读诗人心在我看来有个假定前提:那就是诗人是用心在写诗,假如诗人是用脑在写诗,读者就无法读心,而是要读脑,读脑就是解题,解题就是要把诗中的意思全部搞清楚,而这种情况下读者的心能否共鸣?有没有谁解数学题解得涕泪沾襟的?!告诉我哪道题,我也想经历一下哦~~!高级的诗人当然是心脑并用,读者是各读各解各感受,看似容易,有时难免也会在理解上出现一笔糊涂账,呵呵。

兜了一大圈还没找到答案,是否意味着我写博文白写了呢?未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找到答案,得先学会提问题。读诗如此,生活亦然。

我在文后设立了投票,烦请各位投票看你最喜欢哪种诗缘观,纯粹闹着玩,谢谢各位

注:本博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诚谢作者!音乐来自虾米网。


谢谢大家来访。对我允许转载的博文,欢迎转载;若想转载我不允许转载的博文,请事先与我联络,我的email在公告栏里;若贵博想引用我博文的一部分,请勿抄录我放进图片中的文字,但图中的文字可以连图一起引用,启用“复制”与“黏贴”功能即可,若不知如何截图,可与我联系,会提供帮助。引用请注明出处,提供博客或博文连线。谢谢合作!




愚之也先生雅评:

读后:1、我认可前言,写得很好,見解准确。2、读思所译三位诗人的诗,有感觉,很动心,也耳目一新。3、最喜第二位诗人的诗。


枫丹君精评:

喜欢麦克里希,整首诗都是反论,而且诗中的句式是语境相互对立的对句。译文难度高,尤其是下列几句:

“诗应该无声胜有声
就象拇指上那颗古老指环沈默中彰显功勋。”

A poem should be motionless intime
As the moon climbs

还有最后两句也很难。很棒!收藏了。


素月君雅评:

拜读娃娃君美文,受益匪浅!读这类文章要静下心来慢慢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与诗人与博主发生共鸣,体会他们说得有多好!

作为外行,我已经没有精力去了解他们的诗及诗派了,但我愿意走这个捷径,愿意在娃娃君的带领下去对他们作初步的认知,真是大长见识!

从文中更感觉出中国诗人与西方诗人的差别,一个内敛娴静,一个狂放激越,当然具体到人和作品也并不是绝对,但感觉对他们这种诗人谈诗有一个新的体会......
在娃娃君这里总是能看到灼灼夏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