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
[美]阿什贝利作
英译中:牛娃娃©H.L.Glennie
The Instruction Manual
by John Ashbery
Translated by ©H.L.Glennie
我坐在楼里朝着窗外张望,
如果此时无需为那一种新金属写说明书该有多美。
一眼看到楼下街上人人步履中透出平和的心扉,
忌恨这帮人--与他们相比我真算是找不着北!
他们谁也不必担心这说明书何时能交稿完备。
啊 男孩们来啦! 他们边蹦跳边将小小物件掷向人行道
灰色地砖的人行道。他们中有一个,稍微年长些,一根牙签嘴中咬。
他比其余男孩安静,对那些身着白衣的女孩们无动于衷。
可他的朋友们注意到这些女孩,他们大声喧哗,引来女孩们阵阵嘲笑。
然而这一切很快就会停止,他们不久会长大成人,
爱情会将他们一一带回游行地,却冠之以另一种名义。
而那个咬牙签的年轻小伙却从我的视线中消失。
等等 - 啊他在那 - 在乐队演奏台的另一边,
在他朋友们视线范围之外,正与一个年轻女孩认真交谈
女孩大概十四五岁。我试图倾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可他们好像只是在发些喃喃的声音 - 或许因爱而乏语辞。
她比他稍高一点,静静地向下凝视他真诚的双眼。
她一身白色。微风中她美丽的黑发拂动在她榄色的脸颊上。
显然她沉浸在爱中。那男孩,咬牙签的那个,他也在爱恋;
他的眼睛这么说。 视线移开这对少男少女,
我发现音乐会此时已到中场间隙。
游行的人们也在歇息,正用吸管呷着饮料
(一个身穿深蓝衣的女士正从一个大玻璃罐中倒饮料分发给众人),
音乐家们混在人群中,他们身着奶白色的制服,互相聊着
天气,或许还有他们的小孩在学校的表现。
让我们乘机悄悄地钻进僻静的小街深巷。
在那你可以看到一排排白房子其中有一栋带着绿色的边框。
这种风格此地很流行。看 - 就是这种,我跟你说过吧!
屋子里边阴凉又昏暗,但钢琴上却载着阳光。
一个身着灰衣的老妇坐在那,正摇着一把棕榈叶扇朝自己扇。
她欢迎我们到她的庭院里坐坐,请我们喝清凉饮料。
“我儿子在墨西哥城”,她说。“他也会欢迎你们的
如果他在这的话。可他在那儿的一个银行里工作。
看,这是他的照片。”
磨损的皮革镜框中一个黑肤小伙露出珍珠般的牙齿向我们咧嘴一笑。
我们谢过她的好客之道便动身,因为时间已晚。
多么有限却又多么完整,这就是我们在瓜达拉哈拉的经历!
我们见证了年轻的爱情,婚后成熟的爱,还有年迈母亲对儿子的爱。
我们听到了音乐,品赏了饮料,观看了五彩缤纷的屋子。
除非搬去那儿住,我们在这还有什么节目?可我们搬不了家。
就在最后一缕清风舒爽了饱经风霜后陈旧的塔顶时,我将凝视的目光
移回那说明书,就是因为它我才走进瓜达拉哈拉的梦幻中。
©H.L.Glennie
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 生于1927年7月28日)是我最喜欢的美国诗人之一,1976年普利策诗奖得主,是美国现代诗人中影响力很大的诗人,风格上属超现实主义和后现实主义,是美国纽约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纽约学派是美国诗人和艺术家跨领域的先锋派运动团体,其他著名人士有诗人弗兰克。奥哈拉、现代派作曲家约翰。凯奇(以无声钢琴曲《四分33秒》为著名作品)等。
阿什贝利在读大学本科时已经有很高的诗才造诣,他的风格多变,思想深邃、语言机智且幽默、文字感性也唯美。他擅长物语诗,画面的动感和色彩都体现强烈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他的有些诗也不乏试验性,追求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他的诗题材涉及面广,其知性的深度、灵性的火花和感性的细腻令我想起另一位,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 - 博尔赫斯(只是后者对时空间的关系感慨更多,或许源自由盲视带来的失落感),读他们的诗,心灵也一起翱翔!
这首《说明书》以叙事为主,比较易懂,相对于他的其他诗来说篇幅较长,诗体的过渡和发展相对于他的其他诗来显得很顺溜和直接,画面动感和色彩感都非常强,宛如身历其境。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契合,《说明书》从写金属说明书开始,诗人藉想象之翼来到一个他从未到过的地方: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他游历瓜达拉哈拉的“白日梦”形式上于是成为一份地道的瓜达拉哈拉旅游指南,那里有景物、有人、有性格刻画、有爱、有近景和鸟瞰,有动有静,有交谈有反思……最后诗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金属说明书带他进入白日梦,也是金属说明书带他走出白日梦。
本文英语原文来自受版权保护网站,所以不在此提供原文了。不便之处,请谅解。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诚谢作者!所附音乐为大卫。葛瑞特演奏的Hora Staccato。
恭祝各位亲友猴年健康、平安、快乐、吉祥、笔健、多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